close
攜著夏末的暑氣,拂著秋初微涼的風,走過一片翠綠草坪與枝葉扶疏的通道之後,我們來到了這次出戶外的目的地 ——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。
當老師引導大家走向園區內的「客家文化中心」,「哇!我們要去那裡嗎?」它新穎的樣貌立即吸引了小朋友的目光。進入大廳,彷彿開啟時光之門,迎面而來的是橘紅色的老磚、黃澄澄的燈光,以及陣陣草梗的香氣,小朋友吱吱喳喳好奇的發問:「這是什麼?」「我知道這個!我有在奶奶家看過哦!」老師提醒小朋友,快快抬頭看呀,有一位身著藍衫、帶著親切笑容的老爺爺,正站在眼前歡迎我們的到來呢!
導覽爺爺跟孩子們自我介紹後,首先問大家,臺灣人信仰的神明有哪些呢?「媽祖!」「關公!」「土地公!」小朋友激烈搶答,還有孩子擺起了媽祖繞境的架勢,好熱鬧呀!導覽爺爺娓娓道來,客家人信仰的神明是義民爺與三山國王,當初在械鬥與民變中,這群義勇之民,為族群的未來而犧牲了生命,人們感念祂們的付出,遂立廟供奉,聽完導覽爺爺訴說的故事,孩子們也跟著導覽爺爺,一起向義民爺深深一鞠躬,對兩百多年前的臺灣先民致上最大的敬意。
來到下一區,挑高的天花板懸掛著嫣紅的海棠、姹紫的夏枯草……孩子們遠遠看著,還以為是綢布縫製的嬌花嫩葉,走近仔細看之後紛紛驚呼,「這是用什麼做的啊!」「它的顏色好漂亮哦!」「看起來好像真的花耶!」,聽到大家的提問,導覽爺爺悄悄告訴我們:「這些花葉,都是師傅們用二手塑膠袋一個一個手工編扭編織出來的,把大家不要的垃圾變成寶貝,很厲害吧!」孩子們認同的點點頭,瞭解了保護環境、愛惜資源的重要。走過裝置藝術,導覽爺爺拿出口袋裡珍藏的口琴,並徵求自願幫忙拿曲譜的孩子,「爺爺選我!選我!」大家熱情響應,而當〈望春風〉的樂聲悠揚響起,原本喧嘩的孩子們也慢慢沉靜下來,心神彷彿在樂聲中回到了過去,在戲台下沏一壺茶,聽著古早歌謠在滿堂喝采聲中慢慢散場,留下一片氤氳。
接著我們走上磚紅的階梯,導覽爺爺神祕的笑笑,告訴我們階梯上有特別的小秘密喔!原來階梯上寫著各種客家招呼語,搭電梯上下樓可是看不到的呢!孩子們每走幾階,就跟著導覽爺爺齊聲念:「恁早」、「食飽吂」、「共下來尞嗬」,也許大家沒有辦法一下子熟記,但體驗的過程,正是這趟客家文化之旅的精髓呀!
告別導覽爺爺,孩子們期待已久的重頭戲「手作粢粑」立刻開始!「咚!咚!咚!」「砰 ── 砰 ──」木桶裡裝入適量糯米後,兩個孩子攜手合作,一人手扶木桶,另一人負責搗糯米,一段時間後彼此交換,有些小組狀況百出,「啊!糯米都黏在木杵上了!」「怎麼越來越難搗了?」志工阿姨一邊幫大家的木杵噴上油,一邊觀察各組的粢粑並給予建議,「哇你們這組的粢粑很完美呢!」「底下還有粒粒分明的糯米,要多用點力氣搗碎!」拔得頭籌首先完成粢粑的中年級小男生,也開始在現場巡視,主動協助力道不足的低年級弟弟妹妹,真是貼心又溫暖!每一組都完成粢粑之後,便是最期待的品嘗時間囉!將粢粑包上豆沙餡,裹上花生糖粉,香香甜甜的粢粑令人食指大動,一口接一口,「我要吃芝麻口味!」「老師你讓我自己沾花生粉啦!」「我還想要!」剛才木桶中滿滿的粢粑,瞬間如秋風掃落葉般消失,孩子們意猶未盡之餘,又瞄準了桌上殘餘的半盤花生糖粉,開始第二回合的風捲殘雲……
吃飽喝足後,孩子們來到室外放風,奔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坪,有些孩子快樂開始了永不厭倦的鬼抓人遊戲,「來抓我啊哈哈哈!」「紅!你不能抓我了!」有些孩子則是互相探詢著:「你要不要跟我去那邊玩呀?」而漸漸組成小橋旅行團,與老師一起來到圓拱的木橋,看著夕陽金光灑落、潺潺溪水流淌,漫山遍野的梯田上還有水牛的蹤跡,天空漸漸蒙上一層灰紗,彷彿在向我們道別。回頭望向客家文化中心,紅磚與水泥在歲月長河中碰撞、消磨、融合,便如同客家民族與臺灣共生共存的過程,隨著時間淘洗,當年編織竹籐容器的工藝,變身成為塑膠再生的藝術;曾經日常使用的純樸藍染,化作精緻時尚的美麗衣裳,如何在創新變革的同時,慎終追遠而不忘本,相信就是這趟客家文化之旅,為我們上的寶貴的一課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