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吼!」電影《侏儸紀公園》裡,暴龍追逐人類的兇猛姿態,曾經是一代人共同的青春回憶,當這隻暴龍出現在投影片上,「哇,是恐龍!」教室裡瞬間響起歡呼。老師笑著切換到下一張投影片,請小朋友搶答畫面中有哪些恐龍呢?「雷龍!」「暴龍!」「三角龍!」「翼手龍!」「偷蛋龍!」「劍龍!」「迅猛龍、腕龍!」有一位小朋友在其他人搶答完一輪之後,還接連說出好幾種恐龍,果然是不折不扣的恐龍達人呢。
那麼大家是否曾經想過,恐龍是怎麼被發現的呢?有小朋友直覺的回答:「老師告訴我的!」呵呵,那麼老師是怎麼知道的呢?「老師從書上看的!」「老師看網路上寫的。」那寫書的人、做網站的又是怎麼知道的呢?「呃……」小朋友們被問倒了,教室裡沉默片刻,突然一個聲音大聲回答:「因為有人去做研究!」嗯,接近了喔,其實恐龍化石長年以來都有被發掘出來,只是先前人們沒有頭緒,直到 19 世紀後期,科學家、考古學家注意到這些化石,開始進行相關研究,才讓「恐龍」這種神秘的生物面世。今天的「黏土好好玩」課程,我們就一起來重現你心目中最喜歡的那隻恐龍吧!
不過今天我們要用的材料跟以往用的「輕質土」不同,老師拿出了「泡泡土」,它摸起來是小小顆粒狀、較為粗糙的質感,很適合用來呈現恐龍滿身的鱗片。經過半個學期的引導,小朋友們對自己要做的恐龍都很有想法,胸有成竹的開始捏捏揉揉、搓圓壓扁,泡泡土的觸感讓小朋友們很驚奇,也有了小小的發現,「老師這個土比較乾耶!」對,泡泡土比輕質土乾燥,所以不需要用保鮮膜包起來喔。漸漸的,在孩子們手下,泡泡土做成的小恐龍慢慢成形,有些恐龍全身都是同一個顏色,唯獨一張大嘴是全然的豔紅;有些恐龍身上披著斑點與骨板,腳下有著青草、或是恐龍蛋,彰顯著孩子們不同的巧思,一起來欣賞一下這些別具創意的作品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