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「老師今天我們要聽哪種音樂呢?是外國的嗎?」「是臺灣的!我剛剛看到老師有印歌詞學習單!」在【音樂萬花筒】的課堂上,老師帶領孩子認識過西方古今音樂流行風格,也深入認識過臺灣原住民族的獨特文化寶藏,這次我們就要搭著時光機,回到 1970 年代的臺灣,充滿復古風的音樂旅程開始囉!「1970 年代 …… 怎麼感覺之前好像講過這個時間?」「是上次學搖滾樂團的時候教的!」沒錯,吸收力驚人的孩子們發現了年代的相關性,在七零到八零年代,全世界正吹起西洋流行樂的風潮時,臺灣人則是慢慢在創立屬於自己的音樂風格,也就是民謠歌曲興盛的「校園民歌」時代!
「池塘的水滿了,雨也停了 ……」輕輕柔柔的女聲響起時,孩子們都好驚奇,「咦?是《捉泥鰍》!這不是兒歌嗎?」「這個算是流行音樂嗎?跟現在的好不一樣!」除了《捉泥鰍》外,還有其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,都是民歌年代所創作出來的寶物,例如《蝸牛與黃鸝鳥》,「我聽過這首歌!但不會歌詞。」「我們學校的放學歌就是這首歌!」「好好笑喔!蝸牛好可愛!」孩子們聽到前奏,便能琅琅上口哼出旋律,雖然這些曲子偏向口語,卻擁有獨特的幽默感與容易記憶的旋律,節奏簡潔明快又活潑,充份展現了當時純樸又清新的音樂風格,「難怪現在它們會變成兒歌,因為真的很洗腦!」「我已經滿腦子都是『帶我去捉泥鰍』了啦!」
民歌年代,詞曲創作風氣盛行,也賦予歌曲更多屬於臺灣的生命力,其中最具代表性者,莫過於《外婆的澎湖灣》,陽光、沙灘、海浪,看似簡單平凡的歌詞,卻成就了一首不凡的歌曲,今天老師就要帶著孩子們學唱這首重要的曲子,「老師這首我已經會唱了!『澎湖灣~澎湖灣~』」「對啊,我哥哥之前都會唱,害我都被洗腦了!」在孩子們的笑語中,老師告訴大家,歌詞中「黃昏的沙灘上,有著腳印兩對半」」的「半」,指的是外婆的拐杖,老師的說明,解答了孩子們的疑問,有人想起了自己的阿公,「有點感人耶,我阿公也有拿拐杖。」
而這一堂課給孩子們的小任務,除了演唱歌曲以外,更有「歌詞改寫」挑戰!歌手回憶著自己年幼時與外婆共同散步的澎湖灣,充滿童年的幸福點滴,這次要請小朋友嘗試,憑著自己現在擁有的回憶,一起來改寫歌詞!「我覺得可以寫公園,因為我們小時候都最愛去公園了!」、「她是唱『澎湖灣』,那我們就寫『綠島』好了!應該沒人寫過。」聽到的孩子們不禁被逗樂,在一片歡笑聲中,大家漸漸討論出屬於自己的答案,「老師我們想好了,我們要用『草地』、『樹木』、『蹺蹺板』!」「『仙人掌』是三個字,那我們就改成『寄居蟹』!」在短短的幾分鐘內,孩子們完成了讓老師非常驚豔的創作,也對歌詞內涵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,本堂音樂課,在充滿歡笑與童趣的歌聲中落幕囉!
撰文者:蕭禹芊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