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叩叩叩!砰砰砰!」走進古色古香的迴廊,傳來陣陣敲打聲……。
新學年的第一次出戶外,我們來到了「客家文化主題公園」,滿面笑容的手作老師將小朋友迎進教室,先朝氣地向大家用客家話打招呼:「大家好!」,「大家好 ──」一室宏亮的客家話問好回應,原來有些小朋友在學校有學過客家話。老師接著考考大家,「『謝謝』的客家話怎麼說?」好幾個孩子馬上舉手搶答:「恁仔細!」。等會兒開始進行手作後,記得跟幫忙發材料的同學以及老師說聲「恁仔細」喔。
回過頭來,原來那陣敲打聲源自孩子們用石頭敲擊植物。今天的手作主題是「植物槌染」,將園區內種植的九重葛、苦楝葉等許多美麗的花草,鋪在胚布上,隔著描圖紙用石頭敲敲打打,讓花草的顏色染上胚布。老師提醒小朋友們可以挑選汁液多、葉片或花瓣輕薄的花草,槌染出來的效果會比較好。「叩叩叩!砰砰砰!」每個孩子精挑細選喜愛的花瓣或葉片,小心翼翼地舖上胚布,再努力地埋頭苦「敲」,一張張漂亮又獨具個人特色的槌染作品逐漸成形。
在等待槌染作品風乾的期間,我們移動到客家文化中心的大廳聆聽導覽。大廳中央復刻的「義民廟」祭祀著「義民爺」,「義民爺」並非專指一個神明,而是客家人中早年為了保衛家園而犧牲的勇士們。在台灣,並非只有客家人敬拜義民爺,但義民爺是客家人特別重視的信仰,每年農曆七月,桃園、新竹等地區會舉辦「義民祭」系列活動,推廣義民精神及客家文化。
導覽老師帶我們漫步到油桐花造景下,再步上階梯抵達二樓,壯觀的客家建築模型映入眼簾,我們所看到的是客家的三合院,又稱為「夥房」,是早期客家族群典型的住屋,為「ㄇ」字型設計,正統的客家「夥房」庭前通常都有半月形的池塘,稱為「半月池」,有蓄水、防火、調節氣溫等多種功能。「哇!那個床真的可以睡嗎?」「有嬰兒床,隔壁還有廚房!」觀賞完建築模型,小朋友們將目光轉向真實的傳統客家人居住環境模擬造景,鋪滿花布的木床、古早大灶、存放食物的大缸……都令大家驚奇不已。導覽老師說,在沒有冰箱的年代,勤儉的客家人為了保存食物,會利用太陽曝曬或用鹽醃製食材,老師掀起醃缸的蓋子讓小朋友聞聞味道,有人捏起鼻子皺起一張臉,有人忍不住一直湊近嗅聞:「好香噢!」於是開啟了小朋友最感興趣的「吃」的話題,「你們有吃過什麼客家食物嗎?」「客家粄條!」「客家小炒!」「梅干扣肉!」,最後老師問了一句:「『薑絲炒大腸』有沒有聽過?」「有!」「我不敢吃薑絲……」。
結束了有趣又充實的室內導覽,我們移步到室外走踏欣賞園區的山水美景,陽光盡情撒下為綠地鍍上一片金粉,沿途看到的雞、鴨、魚等小生物顯得可愛又耀眼。途經大小橋梁連接溝渠、都市難見的農田水車,以及為解決山坡取水不易的梯田,讓我們見證「生態永續、敬天愛物」的客家精神,佩服客家民族與環境共生的智慧。